1.苹果与三星签两年合约 为iPhone 8供应OLED面板;

  2.三星连续六年称雄中小尺寸屏幕市场 OLED屏占比近97%;

  3.或是最优秀发光材料 显示技术来了新网红QLED;

  4.Digitimes:2017年数字标牌液晶面板出货将达440万片;

  5.大陆面板厂一月拿下近4成NB面板市占;

  6.目标取代主流显示技术,Micro LED潜在规模约可达300~400亿美元

  集微网推出集成电路微信公共号:“天天IC”,重大新闻即时发布,天天IC、天天集微网,积微成著!点击文章末端“阅读原文

  1.苹果与三星签两年合约 为iPhone 8供应OLED面板;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4月6日晚间消息,据ET News等多家韩国媒体报道,苹果公司(以下简称“苹果”)已与三星旗下显示面板制造商Samsung Display签署了为期两年的小尺寸OLED面板供货协议。

  根据该协议,Samsung Display将为苹果供应价值10万亿韩元(约合90亿美元)的小尺寸OLED面板。其中,Samsung Display今年将向苹果供应7000万块至9200万块小尺寸OLED面板。

  基于苹果每年约2亿部的iPhone销量,这就意味着在今年销售的iPhone中,大约30%将配备OLED屏幕。

  此外,《日经新闻》也报道称,苹果已经向Samsung Display订购了7000万块OLED屏幕。但为了满足来自苹果的日益增长的需求,三星计划为苹果生产9500万块屏幕,以备不时之需。

  与此同时,元大证券投资咨询公司(Yuanta Securities Investment Consulting)预计,今年新iPhone的出货量可能达到1亿部,其中至少5500万部采用OLED屏幕。

  有报道称,Samsung Display正把亚洲的一家LCD面板工厂转成OLED面板工厂。今年,Samsung Display在OLED生产线上的总投资可能达到10万亿韩元(约合90亿美元)。(李明) 精实新闻

  2.三星连续六年称雄中小尺寸屏幕市场 OLED屏占比近97%;

  

  凤凰科技讯 据《韩国先驱报》北京时间4月6日报道,市场研究公司IHS Markit周四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三星连续第六年称雄中小尺寸显示屏市场。

  据IHS Markit称,在全球9英寸及以下显示屏市场上,三星市场份额为31%——远高于2015年的25.2%。数据还显示,三星在这一市场的销售额为人民币951亿元。

  竞争对手在这一市场上的份额远低于三星,JapanDisplay和LGDisplay分别为16.1%和13.1%;夏普市场份额为7.9%。

  业界观察人士称,去年,三星在OLED显示屏市场上也有不俗表现。自2011年以来,三星一直是第一大中小尺寸OLED显示屏厂商,2016年市场份额达到96.7%。

  据估计,2016年全球中小尺寸显示屏市场规模为人民币3012亿元,同比增长2.1%。自2012年以来,中小尺寸OLED显示屏市场年均增长23.5%。

  IHS Markit今年初预测,全球OLED显示屏市场将继续以每年16.8%的增幅增长,直至2020年,标志着OLED显示屏市场前景看好。

  3.或是最优秀发光材料 显示技术来了新网红QLED;

  

  价格、工艺与配置、内容及生态之后,电视行业的下一个发展方向,将会是什么?

  三星、LG、夏普等行业巨头近来的动作,给出了答案——显示技术。毕竟不管是大大小小哪一块屏,内容之外,人们最终得到的是视觉体验。

  于是一众冷僻的专业术语,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热词。先是LCD(液态晶体显示器),而后是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而现在,又轮到了QLED——量子点显示技术。

  或是最优秀发光材料

  QLED所采用的量子点,是一种半导体纳米晶体。当受到光或电的刺激时,量子点便会发出有色光线,光线的颜色由量子点的组成材料和大小形状决定,因此可以通过改变量子点形态得到包括红光到蓝光的高峰值纯色光。

  量子点技术最初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出现,是西方国家在石油危机时希望寻找到一种高效的光电转化技术时发现的。目前在国际上,量子点相关研究是一个非常热门的领域,一年发表的论文数量数以万计。

  “量子点有可能是人类有史以来发现的最优秀的发光材料。”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彭笑刚介绍,量子点是溶液半导体纳米晶,每一个小粒子都是单晶,大小只有头发丝的万分之一左右。只需要改变量子点的尺寸,就可以调出需要的颜色,而且色纯度高,晶体的稳定性也高,这是其它材料难以企及的,且不需要担心使用寿命问题。

  色域,是决定人眼所能观察到的颜色多少的标准。“按照最高的BT2020标准算,苹果手机也只有50%左右,意味着一半的颜色显示不出来,但量子点可以做到100%的色域,还原我们所能感知的所有颜色。”彭笑刚说。

  从实验室跃向市场

  量子点电视,已成为目前纳米技术具有代表性民用化产品。

  在电视市场,量子点技术电视在2014年进入大众视野,通过三星等品牌的持续产品丰富,经过近3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高端市场的一个重要品类。

  国内家电业在该领域的发展,TCL是代表之一。近日,TCL发布了无机三原色量子点电视XESS X2/X3系列等,采用的是新一代无机三原色量子点显示材料。

  从2014年推出量子点电视以来,TCL正式开始了量子点在国内的市场化试探,2016年又推出了QUHD量子点电视,推动量子点民用化、商用化和市场化落地。根据泰瑞特实验室首次公开检测结果显示,QUHD电视核心指标出色,特别是色域覆盖率是大数据库中最高值、峰值亮度超越行业平均水平77.9%、色彩亮度超越行业平均水平26%。

  据TCL集团副总裁王成介绍,此次TCL采用的新一代无机三原色量子点显示材料,体积仅为有机发光材料的万分之一,实现了色彩处理从微米级到纳米级的量级突破。

  “新一代量子点的优势可以概括为‘高、纯、久’三大方面。‘高’就是色域高,色域覆盖率达110%NTSC;‘纯’就是颜色纯,色彩纯净度比普通LED提升约58.3%,能呈现大自然色彩;‘久’就是色彩久,新一代超薄量子点是稳定的无机纳米材料,能保证色彩不褪色,色彩持久稳定可达60000小时。”王成说。

  产业链功力决定座次

  随着量子点技术的成熟,量子点电视从超高色域、色彩还原、色彩纯度等多个维度打破了传统画质的桎梏,呈现出成为未来显示技术的潜力。

  来自NPD Display Search的预测,量子点电视在中国市场的年增长率将达到100%,有望从2016年的60万台增长到2017年的120万台,同时全球范围内也会从300万台增加到600万台。

  当下,国内外电视企业在量子点技术的布局上硝烟已起,而价格是其实现市场化的核心问题。

  在此次发布的新品中,TCL直接把量子点电视的定价,“拉低”到了普通消费者的接受范围以内。王成透露,第三代量子点电视在提升画质的基础上降低了厚度,还通过技术改进实现成本控制,将量子点电视价格首次带入主流价位段。

  TCL之所以能够做到新品集群发布,还在于手中握有一张王牌——华星光电。

  TCL旗下的华星光电目前拥有三条液晶面板生产线,产品全线覆盖大尺寸电视面板和中小尺寸移动终端面板。华星光电跻身全球液晶面板的第一阵营,也让TCL成为国内唯一完成产业链垂直整合的彩电企业,使核心部件的供给不再受制于人,保证了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即便放眼全球市场,具备产业链垂直整合的彩电企业一共也只有三家。作为国内第一家生产量子点电视的企业,2016年TCL全系产品的出货量突破2000万台。在当前机遇最大的高端彩电市场,正在抢占原本属于日韩巨头的份额。

  不过,三星等国外巨头也在加快量子点技术的研发步伐。前不久在上海举行的2017年三星中国论坛上,三星就展示了数十台不同品类的电视,其中QLED光致量子点电视4个系列、8个型号,横跨55英寸到88英寸等多个尺寸段。

  潮流之下中国不再追随

  “显示产业从CRT到LCD、再到OLED,核心技术一直掌握在国外巨头手中,电致发光量子点电视更完全以韩企为主导。”彭笑刚说,目前,我国进口背光模组有非常大的外汇消耗。

  “在光致发光的第一代量子点电视上,中国目前是不落后别人的。如果中国各方力量联合起来把量子点技术做好了,将打破国外垄断的局面。”彭笑刚说。

  量子点显示技术主要分为光致发光与电致发光两个阶段,基于第一阶段的光致发光,其性能已经优越于现有的电视,无论从色彩、功耗还是整体的效果上,都实现了突破。而第二阶段的电致发光,彭笑刚直言将是人类最可能的下一代显示技术选项。

  彭笑刚表示,量子点技术正在太阳能电池、生物—医学标记、照明和显示产业等领域开始应用探索,前景广阔。例如在生物医疗领域,可以利用量子点的不同颜色来同时检测多种病菌或者农药残留,而量子点应用于照明产业,可以大幅提升发光效能。

  目前,量子点显示技术已经受到了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关注,科技部公示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由彭笑刚牵头的“量子点发光显示关键材料和器件研究”就入选了“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重点专项,工信部更宣布量子点打印显示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关键技术。在新一轮的技术浪潮中,中国将不会再如以往一样“追随”。 科技日报

  4.Digitimes:2017年数字标牌液晶面板出货将达440万片;

  市场研究机构Digitimes Research日前研究表明,2017年,用于数字标牌的液晶面板出货量将达440万片,同比增长8.6%。此后出货量将继续保持增长,到2020年达到580万片。

  Digitimes Research同时指出,尽管SMD(表面贴装器件)RGB LED技术的运用改善了用于数字标牌LED显示面板的分辨率,但液晶显示屏(LCD)在分辨率方面仍然更具优势。

  尽管大幅面应用中液晶显示仍需多个单元的拼接,但其超薄的面板设计以及改进的图像技术仍将使液晶保持市场主流的地位。

  此外,Digitimes Research还指出,数字标牌的发展正在与物联网(loT)、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相结合,以采集和分析用于商业用途的数据。

  5.大陆面板厂一月拿下近4成NB面板市占;

  研调机构IDC探讨面板产业现况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尺寸面板部分,中国京东方、华星光电等厂商,争相扩大产能,导致竞争恐怕加剧;另外,韩国面板厂策略转变,让笔记型电脑面板供需,有供不应求的状况,不过今年3月开始,价格可望趋于稳定。

  鸿海总裁郭台铭,广州10.5代厂热闹动土,预估2019量产,加入大尺寸面板战局,中国面板厂京东方,也同步组装电视,扩大产能。IDC指出,LCD大尺寸面板,产能持续扩大下,到2020年,产能年复合成长率达7%,产业竞争更加白热化。

  IDC全球硬件组装研究团队市场分析师陈建助:“我们甚至预期到2020年,其实每年都应该有平均2寸以上的面积增长率,假如说我们现阶段,在终端电视整机的销售,不如去年那么好的话,事实上很有可能会在下半年的时候,价格就会慢慢的往下掉。”

  分析师指出,产能扩增带动单价明显下滑,对产业造成影响。台湾业者不应盲目扩大产能,建议导入新技术,发展:包括曲面屏幕、21:9超宽屏幕、电竞用高画面刷新率面板、HDR高动态面板,较具发展利基。

  IDC全球硬件组装研究团队市场分析师陈建助:“4K UHD、4K的解决方案,比方说像是高速刷新频率面板,这边会建议它还是往,比较高毛利的这种相关的产品,去做一个开发跟生产。”

  除了大尺寸LCD,小尺寸面板,产业出现变化。传统平板退烧,取而代之的是,可拆卸平板产品,以及2017年底将量产推出的可折叠平板,可望带来新一波成长动能。IDC预估,传统平板2017年出货下滑13%,可拆卸式平板出货则成长25%,此外OLED、MicroLED技术将在2020年更加成熟。

  IDC全球硬件组装研究团队资深研究经理徐美雯:“三星的Galaxy,还有联想的那一款都是OLED的产品,那可能是两年前、三年前就有,但是预计今年会有量产的产品出来,2020年这些技术(OLED、MicroLED)都会比较成熟。”

  笔记型显示器部分,三星2016年转攻自家OLED、韩国LG发展IPS高端面板,让TFT、TN、HD显示器面板报价水涨船高,但这样的情况,在今年3月出现转折,预估笔电显示器面板,供不应求的状况即将告一段落,价格将下滑0.2到0.3美元。

  IDC:我国面板厂一月拿下近4成NB市占

  IDC资深研究经理徐美雯表示,韩国面板厂策略转变,冲击笔记型电脑面板供需。三星显示器专注在OLED技术,持续降低笔电面板产量,市占率直直落。

  LGD今年也弃守TN面板,专注在IPS面板。过去LGD每年NB面板市占稳定维持在20%,今年1月市占率掉到16%。

  我国面板厂趁机急起直追,今年1月份合计拿下近4成的NB面板市场;京东方去年市占率11%,今年1月份大幅增加到28%;中电熊猫去年降价冲量,去年通过大厂认证,今年1月市占率从0拉升到9%。对于NB面板价格趋势,徐美雯表示,2017年1、2月面板产品因农历新年备货,年后库存回补、机器岁修等因素,使得价格持稳。

  3月开始因为市场需求转淡,预估NB面板价格将下滑0.2~0.3美元,但其中主流规格TN和HD面板,在供应利持续减少的影响之下,价格相对稳定。以产品趋势来看,NB面板从TN转向IPS,分辨率则是从HD转往FHD。 中华液晶网

  6.目标取代主流显示技术,Micro LED潜在规模约可达300~400亿美元

  继传统 LCD(液晶)、OLED 后,新一代显示技术 Micro LED 吸引苹果、Sony 与全球显示器供应链关注与投入。 TrendForce LED 研究(LEDinside)最新研究指出,厂商间正在努力克服 Micro LED 的高制造成本,推动 Micro LED 发展。 若以全面取代现有液晶显示器的零组件的规模来推估,包括背光模块、液晶、偏光板等,Micro LED 未来的潜在市场规模约可达 300~400 亿美元。

  

  LEDinside 研究协理储于超表示,Micro LED 在各应用别采用的 LED 芯片大小、巨量转移方式、驱动方案都有所不同,因此能创造的市场规模尚难估算,但若以取代现有显示器的零组件的规模来推估,市场规模仍不容小觑。

  以目前大厂的动态来看,今年 Sony 在 CES 展出的 Micro LED 显示器──CLEDIS 已在分辨率、亮度、对比都有极佳的表现,已为 Micro LED 商品化之路迈进一大步。 不过,根据 LEDinside 统计,目前 Micro LED 显示技术上带来的制造成本仍高达现有显示产品的 3~4 倍,因而厂商正积极透过增加产品附加价值,以及改善芯片、转移技术良率以达到成本下降目标,估计若要取代现有 LCD 产品还需 3~5 年的时间。

  储于超指出,Micro LED 制造成本居高不下,原因在于相关技术瓶颈仍待突破,如良率的提升、「巨量转移」(Mass Transfer)技术等,且由于涉及的产业横跨 LED、半导体、面板上下游供应链,举凡芯片、机台、材料、检测设备等都与过去的规格相异,提高了技术的门坎, 而异业间的沟通整合也增加了研发时程。

  除了力求降本外,厂商也积极开发 Micro LED 的附加价值。 储于超表示,Micro LED 制造过程中关键的巨量转移技术可用来转移微型 LED,同时也可转移传感器等微小电子组件,让 Micro LED 的应用更添想象空间。 未来无论在车用显示、VR 装置,甚至是 AR 投影、光学感测、指纹辨识等领域,都有机会是 Micro LED 技术大放异彩的舞台。technews

  集微网推出集成电路微信公共号:“天天IC”,重大新闻即时发布,天天IC、天天集微网,积微成著!点击文章末端“阅读原文